3月以來,廣東陶瓷廠陸續出磚,對生產原料的需求大幅恢復,但作為供應商的釉料企業並未像往年一般對此感到欣喜,反而多了一份擔憂。
「以前原物料漲價可能就漲5%、10%左右,現在是30%、40%地漲,而且是短期內急速拉升。」
多家釉料企業負責人告訴《陶瓷資訊》,開年以來,釉料生產的多種化工原料價格暴漲,鉀長石等大宗材料也出現不同程度的漲幅。但另一方面,受制於地產商降成本要求的陶瓷企業,將部分成本壓力轉移到原料供應商身上。
一「漲」一「降」
釉料企業處於虧損邊緣
佛山一家製釉公司總經理吳先生對年後原料採購倍感壓力:「現在原料是真的漲,化工原料,鋅、鍶、鋇、鋁等氧化、煅燒物都在漲,鐵礦、貴金屬、稀土等都已經漲上天了,3月初鈷漲到了40萬元/噸以上。項就增加了400元/噸的成本,正常一噸釉料是不可能有400多元的利潤的。
吳先生分析認為,自2015~2016年各種原料價格到達高峰後,此後幾年時間裡,整體上實際是有所回落的,但今年以來原材料暴漲,釉料企業以量取勝的低成本模式已經行不通,市場的蛋糕將越來越小,在夾縫中求生存的釉料企業已經處於虧損邊緣。
「去年年底貨物緊張,我們就看到原料漲價的趨勢,本來想囤一些煅燒類的原料,但廠商已經開始不報價了,想囤也囤不了。沒想到一下子漲這麼厲害,正常沒有漲這麼猛的。 「現在客戶一般不接受你漲價,還要求你降價。去年底,我們供應的一家知名陶瓷企業,與之合作的大型房地產商下達了降成本任務,他們現在把這個任務分解到了供應商身上。這時候釉料再降價,都要突破成本了。
《陶瓷資訊》綜合了解到,上述情況並非個案。由於陶瓷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頭部企業憑藉產能和品牌優勢,與房地產商策略集採合作日益緊密,但作為大型房地產商供應商的陶瓷企業,並沒有話語權。
「釉料企業在陶瓷企業面前,也沒有話語權,大大小小的釉料企業太多了,讓你降,你不做別人就會做,都想其他人擠走,只剩自己。有被動降價的可能性,因此陶瓷企業採購降成本的任務,大多只能由釉料等供應商承擔。
相對於品質與創新
陶瓷廠比較在意價格
「房地產商壓陶瓷企業的價格、帳期,陶瓷企業就壓我們的,帳期長、價格低,中間商不被壓死就不錯了,還談什麼創新、談什麼品質。為了生存,有些'創新'可能是不好的。
有釉料商在受訪時透露,由於釉料行業配方差異不大,價格透明度高,陶瓷企業採購時更注重比較價格和帳期。 「有的企業,只要現金交易,可以把利潤降得很低,哪怕只有1%的利潤也可以做,畢竟賬期越長,風險越大。」
「我們開發了許多創新產品,像是透光釉、晶花產品,但這些產品都很小眾,大企業為了銷量和業績,對普通全拋釉的需求還是最大的。」王先生介紹,作為陶瓷釉料頭部企業,該公司並不缺乏創新產品,但在當前成本優先的環境下,推廣難度高。
《陶瓷資訊》從多家釉料企業了解到,得益於高附加價值的大板/岩板流行,數位釉、乾粒等推廣多年的產品已逐漸被廣泛應用,針對岩板釉面,不少釉料企業也有不少更細緻的創新。但如今隨著大板/岩板生產線的急速增加,其利潤大不如前,對釉面創新的需求隨之減弱。 「有些效果真要去做,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是相對於產品,客戶更關心價格。」吳先生說到。
降成本,求生存
利潤一再被壓縮
在利潤一再觸及底線的情況下,釉料企業透過想辦法增加利潤空間。在保證產品品質的前提下,最突出的就是生產模式的變化。
「如果去年我們不上自動化設備的話,那些大廠就沒辦法供應,上了自動化之後,原來需要幾十個人的,現在只要幾個人就搞定了,相當於內部把成本降了一點,利潤相對就可以高一點。
據悉,目前為了最大程度降低生產成本,如今一些釉料企業與陶瓷企業達成另一種合作模式-到廠配釉。即原先在釉料工廠將原料配比生產成成品再運送至陶瓷廠,如今直接將原料運送至陶瓷廠,再由釉料企業派專業的技術人員調配成釉,直接投入生產。 「但這種模式只適合比較大一點的陶瓷廠,畢竟釉料生產也需要一定的場地。」佛山一家近年來增長較快的製釉公司總經理邱先生介紹,到廠配釉的模式,最主要是節省了二次運輸的成本。
與到廠配釉模式相似,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陶瓷業出現不少僅有寥寥數人的釉料公司,通常為某些大型釉料企業技術人員創辦,只與1~2家陶瓷廠合作。 「老闆也是技術員,懂配方,直接到合作的陶瓷廠配釉,再請一兩個人打下手,成本低運作靈活,就算只有一個客戶也能活。」有釉料企業從業者告訴《陶瓷資訊》。
但無論透過哪種方式降成本,最終獲得的利潤空間,很快也會被壓縮。因此眾多釉料企業認為,在這個微利時代,只能看誰撐到最後。
(文章轉載自陶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