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陶瓷資訊》在四川產區進行產能調查時獲悉,曾在泛夾江產區掀起一股熱潮的特色產品-古建青瓦近兩年來遇冷,如今還能正常生產的廠家不足10家,價格已跌落谷底,利潤最低僅1分錢。 今年以來,青瓦廠商更是開開停停,能夠滿載生產的寥寥無幾。
高峰時曾有30多家企業產青瓦
「2015年、2016年的時候市場特別火,夾江、丹棱起來了30多家做青瓦的廠家,產品可以遠銷至山東、河北甚至新疆、甘肅、寧夏和東北地區。
據悉,古建青瓦在四川地區並非新產品,傳統的青瓦由手工壓制,傳統瓦窯燒製,2012年遠大瓷業開始採用隧道窯取代傳統瓦窯燒製古建青瓦。
2015年前後,中西部地區尤其是周邊的雲貴川等地因新農村建設催生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古建青瓦行業迎來了「春天」。彼時,不僅需求龐大,多為公共工程採購,價格也比深陷價格戰的傳統磁磚高出不少。 因此,大批陶瓷企業,尤其是下滑最嚴重的外牆磚企業紛紛改線大上古建青瓦。
一時間,金城、興達、遠大、皇城、巨星、凱達、明陽、益勝、永強、真誠、愛華、佛大等大批青瓦企業群雄並起,泛夾江產區形成了全國規模最大的古建青瓦產業群聚。
青瓦企業只剩不到10家
但「價格戰」依舊激烈
「大家一哄而上,產能過剩只能打價格戰,虧慘的就退出,活下來的也痛苦。」夾江一位青瓦廠商負責人說到,泛夾江的古建青瓦市場火熱的情形僅持續了一年多,就只剩下10多家廠商還在生產青瓦,其他的陸續改產其他產品甚至關停。
根據《陶瓷資訊》2017年統計顯示,當年年底泛夾江產區青瓦生產廠商還有18家,生產線24條,日產能達348萬片,泛夾江產區以外僅威遠縣建有2條青瓦線。
此產能,相對飽和的市場需求,仍是過剩。據悉,2017年200×200mm系列古建青瓦價格最高可至0.4元/片,但2018年已有企業殺至0.2元/片以下,「這根本跌破了成本價。大於求的市場環境中,只能不了了之。
根據《陶瓷資訊》近期最新統計,目前泛夾江產區僅剩夾江益勝、眾恆,丹棱正元亨、華瑞(愛華)、金城、佛大,洪雅華斌7家專業古建青瓦生產廠家,另外順意、凱歌2家以生產青瓦配件為主,加起來不足10家。威遠縣2條青瓦線也早已退出,夾江興達、丹棱大雅古建更是從2019年停產至今。另外,古建青瓦龍頭企業遠大瓷業目前2條生產線以生產青磚(外牆磚)為主,兼產青瓦,明陽陶瓷也專門生產青磚。
儘管目前泛夾江青瓦生產線有所減少,但過去3年間,大部分企業都對生產線進行了技改,甚至重建,從而拉大產能,因此當前9家企業15條青瓦及配件線產能幾乎與2017年相持平,青瓦競爭激烈的局面未緩解。
銷售半徑不斷萎縮
利潤低至1分錢/片
據了解,造成泛夾江產區青瓦企業舉步維艱的主要原因,除了當地一窩蜂而上造成的產能過剩外,還有更多層面的因素。
「現在是需求少了,以前雲南、貴州沒有,現在建起來了,湖北也有了。」金城瓷業負責人告訴《陶瓷資訊》,目前不僅週邊省份,諸如湖北、安徽、江浙等地區都已建有青瓦廠家,泛夾江青瓦銷售半徑不斷萎縮。
同時,曾經為泛夾江青瓦崛起提供市場的新農村建設政府工程採購項目,也越來越少,導致需求大幅減少。
更重要的是,與市場萎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生產成本的攀升,尤其是2017年夾江、丹棱徹底完成“煤改氣”,成為迫使大部分青瓦廠家退出的主要因素。
「對我們這個產業來說,最主要的成本就是天然氣,2017年改氣之後,夾江就有10多家廠不干了。我們是最早一批改氣的,丹棱年底才改,這差別就不得了,氣還比我們便宜,而其他省份更是還在燒煤。
夾江一家青瓦生產廠家負責人以其生產的一款售價不足0.2元/片的小規格青瓦為例算了一筆賬:「每片的氣耗成本佔了售價的60%,算上原料、人工、水電、設備損耗,每片的利潤還不到1分錢。降價能賣得出去就不錯了。
據悉,今年以來,青瓦銷售情勢尤為低迷,泛夾江僅剩的不足10家青瓦企業中,能夠滿載生產的僅有2~3家,其餘的都是開開停停, 開工率最低的甚至不到2個月。 為了降低成本,夾江青瓦企業採取了多種措施。如原日產能僅有15萬片左右的夾江益勝,丹棱金城、正元亨等廠商將單線日產能提升至30~50萬片。 「成本下不來,只能拉產能,以前燒煤的時候是小窯,改天然氣的時候就改成了大窯。」益勝瓷業負責人說。 此外,為了節省製粉成本,乾式製粉取代乾燥塔也是當前青瓦、西瓦企業的普遍做法,益勝瓷業負責人介紹,採用乾式製粉,每片瓦可以節省1~2分錢成本。 (文章轉載自陶瓷資訊)